1、喷施玉米除草剂之后一般需要在3天后浇水,此时的药液基本已经被杂草吸收了,这个时候浇水一般不影响药效,如果在喷施之后立马浇水,容易影响药效。
2、不过有的时候还未浇水,就会碰到降雨的情况,此时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决定是否要重喷,如果雨量很小,属于阵雨,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可以不重喷。但是如果降雨量很大,属于暴雨,而且持续的时间又比较长的话,那么就需要酌情考虑要不要重喷。
3、建议在打除草剂的时候,先看天气预报,如果温度不高、天气不干旱且不会下暴雨的话,那么就可以施用除草剂。
2、先松土再除草吗?目的:主要是松动表层土壤,一般结合除草,在降雨、灌溉后以及土壤板结时进行。在北美苗圃业,田间栽培大苗多采用中耕锄草,即起到松土结合除草作用,又避免使用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
作用:是作物生育期中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可采用手锄、中耕犁、齿耙和各种耕耘器等工具。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
1、增加土壤通气性。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旱作物中耕,可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增加土壤中氧气含 量,增强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使土壤含氧量不断减 少。中耕松土后,大气中的氧不断进入土层,二氧化碳不断从土层中排出,因而农作物的呼吸作用旺盛, 吸收能力加强,从而生长繁茂。
2、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都必须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后,才能被农 作物吸收利用。因旱土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好气性的,当土壤板结不通气,土壤中氧气不足时,微生物 活动弱,土壤养分不能充分分解和释放。中耕松土后,土壤微生物因氧气充足而活动旺盛,大量分解和释 放土壤潜在养分,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3、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干旱时中耕,能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向土表运送,减少蒸发散 失,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4、提高土壤温度。中耕松土,能使土壤疏松,受光面积增大,吸收太阳辐射能增强,散热能力减弱,并 能使热量很快向土壤深层传导,提高土壤温度。尤其对粘重紧实的土壤进行中耕,效果更为明显,可使种 子发芽,幼苗快长。
5、抑制徒长。农作物营养生长过旺时,深中耕,可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吸收养分,抑制徒长。
6、土肥相融。中耕可使追施在表层的肥料,搅拌到底层,达到土肥相融的目的。尤其水田中耕还可排除 土壤中有害物质和防止脱氮现象,促进新根大量发生,提高吸收能力,增加分蘖。
定义:是指对土壤进行浅层翻倒、疏松表层土壤。
3、农民伯伯浇过地后要松土为什么?农民伯伯先浇地后松土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有效保护土壤墒情
根据物理学知识,土壤干旱整块时容易发生毛细现象,促使土壤中水份增发,通过松土来切断毛细现象的产生,有利于保护土壤中的水份。
二、使作物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份
因为作物吸收营养主要在土壤的表层,而作物表层的根系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而老化,从而降低了吸收营养和水份的能力,通过松土来切断土壤表层的部分老根,使其萌发新根来更好的吸收营养和水份。
三、松土省时省力
土壤干旱时,土壤板结,不易中耕松土,当被水浇湿后就变得柔软,很容易松土了,减少了劳动强度,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四、减少病虫害
土壤中含有一部分病虫,通过我们松土的机械作用能杀死一些害虫,或切断病菌的菌丝体而抑制病菌的生长。
五、消除与作物共生的杂草
杂草会抢食作物的营养,杂草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茂密的杂草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分蘖。
六、增加土壤空隙度
松土能增加土壤空隙度,它也能使根系更好地进行气体交换,它还能使下雨时能增强蓄水能力。
4、自制松土精配方?每亩地使用200g的松土精与20-30kg的细干土混合均匀,然后沟施或穴施于田中,最后进行耕地(根据土壤板结程度调整用量)。
(2)生长期冲施:每亩地使用200g的松土精兑水200-400kg溶解,然后随水冲施(作物每个生长季节使用1-3次)。
(3)生长期撒施:在下雨或浇水前,将松土精与适量细干土混合均匀,然后均匀撒施于植株附近。
(4)育苗:按照每平方米苗床使用2-5g松土精的规格,将松土精均匀施入土壤之中。
2、使用注意事项
(1)松土精为高分子聚合物,在土壤湿润时使用效果更好。
(2)水为松土精的有效载体,当水分不足时,效果有所下降。
(3)松土精可以和化肥、农药混合使用,但是需要避免与芽前除草剂混合使用。
二、松土精有什么作用
松土精的主要成分为线性聚丙烯酰胺,主要作用如下:
1、松土精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增强土壤的渗透能力,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
2、松土精可以有效缓解因过度施肥而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可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3、松土精可以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从而增强作物对于水分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最终达到增产以及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抗病能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