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的孤丁病又叫大白菜病毒病,是大白菜上发生非常普遍的病害,在大白菜上的各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大白菜病毒病易得难治。大白菜病毒病发生严重的,可造成大白菜不包心,叶片崎岖不平有皱缩,有的叶片出现花叶,黄绿或浅绿,与浓绿相间的花叶。给白菜带来不同程度的减产,可达到10%~30%以上。有时候留为种用的白菜,感染病毒病之后,严重者不能抽薹结籽,即使抽薹后,也会因为营养不能及时的供给荚果生长,荚果小,籽粒秕子多,产量会大幅度的下降。什么原因会造成白菜出现孤丁病呢?
1,高温干旱,大白菜喜欢冷凉的气候条件,大白菜播种的时候,遇到干旱与高温的天气,较长时间的地温过高,大白菜的根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大白菜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分布较浅的根系,不适应地温太高而生长受到抑制。
2,蚜虫危害,蚜虫最喜欢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大白菜就容易遭受蚜虫的危害,蚜虫又是白菜病毒的携带者,通过蚜虫的传播,大白菜的病毒病会加快传播与向外蔓延扩散,使大白菜的病害越发严重。
大白菜的孤丁病的防治方法:
1,适期晚播,适当晚播几天,躲过高温天气,更有利于白菜的健壮生长。
2,降地温,根据白菜喜欢冷凉的环境条件,白菜种植之后,应保持白菜田间湿润,经常浇水降温,水下渗之后,表面出现裂缝的时候进行及时划锄,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避免过快的蒸发掉。 大白菜在温度较高的育苗期间,应进行勤浇水,来平稳地温,对防治白菜孤丁病有比较积极的作用。
3,防治蚜虫,白菜孤丁病与蚜虫的关系密不可分,蚜虫又喜欢营养丰富的白菜,常聚集在白菜叶片背面吸食白菜的汁液,蚜虫在同一个叶片背面,可世代重叠发生。
白菜属于叶菜类蔬菜,不能使用,高毒剧毒的农药,防治白菜的病虫害,比如,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等。防治蚜虫,可用2000倍液噻虫嗪,或者是1000倍液吡蚜酮,吡虫啉1000倍液,再加入3000倍液芸苔素内酯,加入0.2%磷酸二氢钾,对白菜进行全面喷洒。
4,喷洒农药,在大白菜苗期,就可适当喷洒杀虫剂,预防蚜虫等。在大白菜生长期间,可定期喷洒2000倍液香菇多糖,病毒灵,氨基寡糖素等,可在大白菜的苗期,定植缓苗之后,生长期,莲座期,等分别进行喷洒,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5,更换抗病品种,比如大白菜丰抗70,高抗78,天津绿等品种。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关注,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再走吧。
2、为什么叫硬粉西红柿?番茄主要分为两大系列:一种是红果番茄,它硬度强口感差,主要用于加工;另一种是粉果番茄,硬度弱但口感好,主要用于鲜食。硬粉番茄是用这两种番茄经过三代杂交而成,它集中了硬度和口感两大优点,并具有干物质含量高、上市早、抗病、耐寒等特点。
硬果型西红柿。它属于粉果型,你看这个颜色粉红光泽捏起来非常的饱满紧实,而这个就是普通的粉果西红柿,这个手感差别就非常大了,捏起来有一种软塌塌的感觉。
硬粉西红柿生长势:早熟不早衰,连续坐果能力强;耐低温:不易产生空洞畸形及裂果;耐弱光:叶片中等通风透光性好;抗病性:抗黄枯萎病,高抗霜霉病和叶霉病;硬度:硬度极高,耐运输,货架期长;商品性:果面光滑,品质极佳。
3、火凤凰大白菜是真的吗?火凤凰大白菜,叶球面部橙黄色,经日光照射或空气氧化后变为桔黄色,后变为桔红色,因颜色变化而得名,是真的。
火凤凰大白菜品种已经大面积播种,有种子售卖。主要性状: 生长期60-65天,栽培密度为每亩4000株,单株重1-1.5kg,栽培密度为每亩8000株,单株重500-800g,外叶绿色,叶球面部橙黄色,经日光照射或空气氧化后变为桔黄色,后变为桔红色,营养价值高,富含胡萝卜素。
适宜区域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宁夏、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地区,日平均气温25C以上即可秋播。高温地区5月11日至7月15日不适宜播种。?
在适宜区域内种植,综合抗病能力强,耐热、耐湿。不同年份表现基本一致,丰产稳定,商品性好。
4、华美105辣椒产量怎么样?华美105是酒泉市华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用品种HA015×LR002选育而成的辣椒品种。 鲜食杂交种。螺丝型羊角椒,果面有邹褶,果长可达26~30厘米,直径4~5厘米,单果重80~120克。植株健壮,小叶片,节间短,挂果多,膨果快,低温下座果能力强。果深绿色,成熟后转红色,味香辣,商品性好。维生素C含量147.0毫克/100克,辣椒素含量0.41%。高抗CMV,感TMV,感疫病,感炭疽病。
第1生长周期亩产9099.9千克,比对照陇椒三号增产17.8%;第2生长周期亩产9032.6千克,比对照陇椒三号增产19.5%。
5、转基因技术的技术原理?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优质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可遗传的修饰改变,这一技术称之为人工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
人工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一般为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或斑马鱼等),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转基因植物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优质新品种,或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胰岛素等。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分子生物学各领域的不断发展,植物基因的分离、基因工程载体的构建、细胞的基因转化、转化细胞的组织培养、植株再生及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等各项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有关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日新月异,许多以前根本不可能的基因转化工作在越来越多的植物上获得成功。
研究转基因植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多肽或工业用酶的产量,改善食品质量,提高农作物对虫害及病原体的抵抗力。常规的药用蛋白大部分是利用生化的方法提取或微生物发酵获得的,这类活性物质一般在活细胞中含量甚微,且提取过程复杂,成本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应用转基因植物来生产这些药用蛋白,包括疫苗、抗体、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可以利用植物大田栽种的方式大量生产,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还可以获得常规手段无法获得的药物。
利用植物来生产疫苗的最大优点是他可以作为食品直接口服。通过各种植物转基因技术将多台疫苗基因转入植物,从而得到表达多肽疫苗的转基因植物。随着抗体基因工程能将抗体基因(从小的活性单位到完整抗体的重、轻链基因)从单抗杂交瘤中分离出来,人们就开始想办法利用转基因植物来表达这些抗体。
1989年Hiatt将鼠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基因转入烟草细胞获得了植物抗体,并且发现植物抗体具有杂交瘤来源抗体同样的抗原结合能力,既有功能性。在这之后,全长抗体、单域抗体和单链抗体在转基因植物中均获得成功表达。用植物抗体进行局部免疫治疗将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领域,应用高亲和性抗体进行局部治疗可以治愈龋齿及其它一些常见病。植物转基因可获得更多的新品种,蔬菜,水果,花卉都能够在保留其优良品质的情况下优化。 人工转基因动物就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它是按照预先的设计,融合重组细胞、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术,有可能育成转基因动物。
通过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精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转移,可能育成优良的可养殖品种。
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在染色体基因内稳定整合并能稳定表达的一类动物。1974年,Jaenisch应用显微注射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获得了SV40DNA转基因小鼠。其后,Costantini将兔-珠蛋白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使受精卵发育成小鼠,表达出了兔β-珠蛋白;Palmiter等把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导人小鼠受精卵内,获得“超级”小鼠;Church获得了首例转基因牛。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鼠、鸡、山羊、猪、绵羊、牛、蛙以及多种转基因鱼。
还可将转基因动物作为生物工厂(Biofactories),包括,乳腺生物反应器和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等,如以转基因小鼠生产凝血因子IX、组织型血纤维溶酶原激活因子(t-PA)、白细胞介素2、α1-抗胰蛋白酶,以转基因绵羊生产人的α1-抗胰蛋白酶,以转基因山羊、奶牛生产LAt-PA,以转基因猪生产人血红蛋白等,这些基因产品具有高效、优质、廉价与相应的人体蛋白具有同样的生物活性,且多随乳汁分泌,便于分离纯化,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发展,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成为不仅单基因而且多基因乃至基因组设计、合成与转基因的新一代生物技术。
但由于人工转基因动物,它们受遗传镶嵌性和杂合性的影响,其有性生殖后代变异较大,难以形成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品系。因而,尝试从受体动物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以外源基因对其进行离体转化,再将人工转基因线粒体导入受精卵,所发育成的人工转基因动物,雌性个体外培养的卵细胞与任一雄性个体交配或体外人工受精,由于线粒体的细胞质遗传,其有性后代可能全都是人工转基因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