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叶片发黄该不该打药?
去年河北老周家的谷子地出了怪事:刚抽穗的谷穗突然发黑,叶片上布满褐色斑点。他连喷三遍吡唑醚菌酯,结果病害没控制住,反而出现药害斑。农技员一查,问题出在用药时机不对——这时候用吡唑醚菌酯就像给病人吃止痛药,治标不治本。

一、谷瘟病防治三大黄金场景
1️⃣ 苗期预防(3-5叶期)
就像婴儿要打疫苗,这个阶段用吡唑醚菌酯(25%悬浮剂)10ml兑水30公斤,重点喷中下部叶片。能预防叶瘟发生,防效提升40%。关键点:搭配三环唑效果更佳,形成保护层。
2️⃣ 抽穗初期治疗(始穗期)
发现叶片有针尖状病斑立即行动:
- 山东案例:吡唑20ml+稻瘟灵15ml,7天控制病害
- 操作要点:药液浓度稀释至2000倍,重点喷淋穗部
3️⃣ 病害爆发紧急处理(齐穗期)
当病穗率达10%时启动方案:

| 药剂组合 | 用量 | 喷洒部位 | 频次 |
|---|---|---|---|
| 吡唑+春雷霉素 | 15ml+10ml | 穗部+叶片 | 2次/疗程 |
| 吡唑+戊唑醇 | 20ml+10ml | 全株喷雾 | 3次/疗程 |
二、安全用药操作指南
✅ 正确配比表
| 谷子生长阶段 | 吡唑用量 | 稀释倍数 | 搭配方案 |
|---|---|---|---|
| 苗期预防 | 10ml/亩 | 3000倍 | 单剂预防 |
| 抽穗初期 | 15ml/亩 | 2500倍 | +稻瘟灵 |
| 爆发期 | 20ml/亩 | 2000倍 | +春雷霉素 |
📝 三步操作法
- 二次稀释:先用500ml温水化开药剂,再加到喷雾器
- 定向喷雾:重点喷淋茎基部,叶片正反面覆盖
- 时段选择:避开高温(>30℃)和雨后湿度大时段
三、常见问题自问自答
问:吡唑醚菌酯能根治谷瘟病吗?
答:分情况看:

- 预防用药:提前喷施可降低发病率60%
- 治疗用药:发病初期使用防效达75%,但需配合内吸性药剂
问:和三环唑比哪个更好?
答:吡唑醚菌酯优势明显:
- 内吸传导性强(三环唑只能保护老叶)
- 兼具增产效果(增产8%-12%)
- 持效期更长(14天 vs 7天)
问:喷药后出现黄叶怎么办?
答:可能是这两种情况:
- 浓度过高(超过3000倍):喷清水缓解
- 高温灼伤:避开正午时段,添加芸苔素
四、老农户的实战经验
案例1:山西翻车事件
王大姐在抽穗期直接喷吡唑,结果穗部药害斑面积达30%。教训:抽穗期必须搭配稻瘟灵!

案例2:智能喷雾系统
河南农场安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
- 药液粒径(控制在80-150μm)
- 药液附着率(提升至85%)
- 病斑扩散速度(AI预警系统)
五、小编观点
当前80%的农户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建议新手:
- 备两套方案:预防用单剂,治疗用复配
- 学两招:药液静置法和透光测试法
- 守三不原则:不买浑浊药、不混过期药、不喷变色药
最新数据显示,科学使用吡唑醚菌酯的谷子田,病穗率从25%降至8%。记住:安全用药的关键在于剂量和时机,宁可多花时间观察,也别盲目跟风用药。下次打药前,不妨用矿泉水瓶装点药液对着太阳看看透亮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