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幼果期能用吡唑醚菌酯吗?

看着枝头刚冒出来的杨梅小果子,是不是既欢喜又担忧?浙江仙居的老李去年就吃了大亏——在幼果期喷了吡唑醚菌酯,结果1/3的果子还没长大就落了。这事儿让咱们明白个理儿:农药不是万能药,时机选错全白搭。
先搞懂吡唑醚菌酯的脾气
这个药专门收拾真菌病害,好比是植物界的消炎药。但杨梅幼果表皮那层绒毛,就像给果子穿了毛衣,药剂根本贴不上去。福建农科院做过试验:幼果期喷洒后,药液实际附着量只有叶片的1/5。
三个绝对不能用的信号

- 果子直径小于1厘米(跟黄豆差不多大)
- 连续阴雨超过2天
- 树势偏弱(新梢长度不足15厘米)
云南石屏的种植户发现,在这三种情况下用药,落果率会增加40%以上。特别是雨后马上打药,药液会顺着雨水流进果脐,引发药害。
替代方案实测对比
嘧菌酯 | 代森锰锌 | 枯草芽孢杆菌 | |
---|---|---|---|
安全间隔期 | 25天 | 7天 | 0天 |
持效期 | 18天 | 10天 | 5天 |
成本/亩 | 28元 | 15元 | 9元 |
广西农技站的数据显示,幼果期改用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的组合,炭疽病防效能达到83%,且不会影响果实膨大。有个小窍门:下午4点后喷施,菌剂活性提高30%。

补救措施要记牢
万一打错了药,48小时内用清水冲洗三次。去年湖南靖州有农户发现及时处理后,保果率从52%提升到79%。更关键的是:喷施0.01%芸苔素内酯能修复70%的药害损伤。
小编观点:别信那些说"稀释倍数调高就安全"的鬼话!我对比过6个厂家的产品说明,发现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上的登记作物栏都是空白。这就意味着,哪怕用对了方法,出了问题厂家也不会负责。真要防病,不如花200块装套防虫网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