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一:苯甲丙环唑究竟能不能杀灭李子虫?
实验数据证实,苯甲丙环唑作为三唑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来杀灭病菌,而对昆虫神经系统无破坏作用。在河北昌黎果树研究所的对比试验中,使用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防治李褐锈病的治愈率达92%,但对同期发生的李小食心虫虫口密度仅下降3.6%。果农常见的认知误区在于将杀菌剂与杀虫剂混为一谈,特别是在李子树谢花后虫菌并发期,误以为单用该药剂可兼顾防治。

核心问题二:李子树哪些关键期需要警惕虫害爆发?
花后幼果期(4-5月)
此时桃蚜在嫩梢顶端聚集,单株虫量可达5000头以上,需选用吡蚜酮等内吸性杀虫剂。果实膨大期(6-7月)
李小食心虫二代幼虫开始蛀果,果面出现"眼泪状"胶质,此阶段需交替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采前成熟期(8-9月)
红蜘蛛在叶背结网,世代重叠严重,建议采用联苯肼酯+乙螨唑的复配方案。
核心问题三:如何科学制定虫菌协同防治方案?
武器库搭配原则
- 杀菌主力: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3000倍液(防治褐斑病、炭疽病)
- 杀虫组合:20%呋虫胺2000倍+5%甲维盐3000倍(针对蚜虫、食心虫)
- 增效助剂:有机硅助剂提升药液展着性
时间窗口把控
晴天清晨5-7时配药,此时害虫体壁露水未干,药剂更易渗透。药后6小时遇雨需补喷杀菌剂,但杀虫剂需间隔24小时。生态防控配合
行间套种薄荷驱避成虫,每15株悬挂黄色粘虫板,可使蚜虫发生率降低47%。对于已产生抗药性的红蜘蛛种群,引入捕食螨进行生物防治。
避坑指南:三类常见用药误区

浓度失控型
部分果农为提高防效擅自将苯甲丙环唑稀释至1500倍,导致幼果表面出现褐色灼伤斑。胡乱混配型
与波尔多液混用产生絮状沉淀,既降低药效又堵塞喷头,正确做法是间隔7天使用。过度依赖型
连续3季使用同种杀虫剂,致使梨小食心虫抗药性增强3.8倍,应建立氯氟氰菊酯-虫螨腈-茚虫威的轮换体系。
虫害诊断图谱
危害症状 | 疑似虫害 | 确诊方法 |
---|---|---|
嫩梢卷曲蜜露 | 桃蚜 | 叶背可见绿色若虫集群 |
果面针孔流胶 | 李小食心虫 | 剖果见红色幼虫及虫粪 |
叶背白色网斑 | 二斑叶螨 | 放大镜见卵粒与蜕皮 |
实战案例:邯郸果农张胜利的防治日志
6月12日发现20%幼果出现蛀孔,立即采取:
- 清除落地虫果深埋,阻断世代繁殖链
- 苯甲丙环唑(3000倍)+氯虫苯甲酰胺(2000倍)全园喷雾
- 7天后补喷春雷霉素+联苯菊酯巩固防线
最终将虫果率控制在0.8%,较往年下降89%。
延伸阅读

- 李子树全年病虫害防治日历(含14种病害识别图谱)
- 三唑类杀菌剂与杀虫剂科学混配比例表
- 抗药性监测与药剂轮换方案设计模板
(防治方案综合参考多篇实验数据与田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