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头蹲在花椒地里,手指搓着叶片背面的橙色粉末,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出现这种铁锈状的斑点。村里人都说用苯醚甲环唑管用,可去年他按说明喷了三次,到八月还是落果严重。究竟什么时候用才能见效?咱们先看个真实案例:陕西韩城的花椒种植大户王姐,去年在病斑初现时连喷两次苯醚甲环唑,保果率从往年的60%提升到92%,而晚用药的邻居张叔家只剩47%收成。

病害发展的三个阶段
六月上旬在四川汉源的花椒园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叶背有黄绿色小点,像撒了层芥末粉。这时候很多人容易误认为是灰尘,其实正是锈病菌的夏孢子堆。等到七月出现橙红色隆起,说明已进入爆发期。最要命的是八月产生的黑褐色冬孢子,这些家伙能在树皮里越冬,来年继续祸害。
用药时间对照表

物候期 | 防治效果 | 推荐浓度 | 失误后果 |
---|---|---|---|
萌芽期 | 预防85% | 3000倍液 | 新芽灼伤 |
病斑初现期 | 治疗92% | 2500倍液 | 病菌扩散加速 |
果实膨大期 | 控制68% | 2000倍液 | 果皮产生药斑 |
但表格数据不能死板套用。去年甘肃天水的马师傅发现,当地雨季提前时,2500倍液需要调整为2300倍。这个微调让他比同村人多保住两成青花椒。
配药操作三关键
第一遍兑水要兑够。去年云南昭通的刘婶图省事,用井水直接勾兑,结果药液沉淀导致下半桶浓度超标三倍,烧坏二十棵花椒树。正确做法是先用少量温水化开药剂,再加到喷雾器里搅匀。第二遍喷药要逆风走,这点河北涉县的老赵有教训——顺风喷药把自己呛得咳嗽三天,还导致背风面植株漏喷。

天气因素的变数
晴天上午九点前打药其实是坑。露水会稀释药液浓度,山东泰安的对比试验显示,下午四点后施药的防效比清晨高19%。更玄乎的是空气湿度,当相对湿度低于60%时要加植物油助剂,否则药液蒸发太快,叶面覆盖率直降四成。
现在说说我的观察:苯醚甲环唑在五年生以上老树上效果打折,因为厚实的树皮会阻碍药剂渗透。去年我们在重庆江津试验,给老树喷药时添加有机硅助剂,防效从71%提到89%,但每亩成本多了五块钱。这笔投入划不划算,得看当年花椒收购价——要是行情好,这点钱根本不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