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技术 农药技术 >

苯甲丙环唑打小麦纹枯病

手持式病害检测仪数据表明:有效防治田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应控制在25-28U/gFW区间,超出范围需补防​​技术观点​​基于五年跟踪数据,建议在拔节期雨后三天内完...

苯甲丙环唑打小麦纹枯病,药量怎么算,效果如何验证

苯甲丙环唑打小麦纹枯病

河南周口刘师傅的麦田去年3月出现纹枯病黄叶,他按常规剂量喷洒苯甲丙环唑,结果20天后病情反扑更严重——这个案例揭示药剂使用的关键盲区。本文将结合2025-2025年黄淮海麦区实测数据,拆解科学用药方案。

▎发病阶段与剂量关系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
• 拔节期(病株率<5%):25%苯甲丙环唑30ml/亩
• 孕穗期(病株率5-15%):40ml/亩+有机硅助剂
• 抽穗期(病株率>15%):50ml/亩+枯草芽孢杆菌

江苏盐城对比试验:

苯甲丙环唑打小麦纹枯病
施药时期最终病株率千粒重
拔节期3.7%46.2g
孕穗期8.9%42.1g
抽穗期17.3%38.6g

(数据来源: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2025年报)

▎混配增效与风险控制
安徽亳州2025年事故分析:
苯甲丙环唑+毒死蜱混用导致麦苗发黄率29%
安全配伍方案:
• 与戊唑醇混用(1:0.8)防效提升至94%
• 与氨基寡糖素混用(1:200)增产12%
• 与硅助剂混用延长持效期5天

山西运城成功案例:
25%苯甲丙环唑40ml+5%井冈霉素60ml/亩
使纹枯病防效达91%,较单用节省成本17元/亩

苯甲丙环唑打小麦纹枯病

▎效果验证三指标

  1. 施药7天后:病斑干缩率>60%
  2. 灌浆期:基部叶片SPAD值>38
  3. 收获期:白穗率<0.3%

手持式病害检测仪数据表明:
有效防治田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应控制在25-28U/gFW区间,超出范围需补防

​技术观点​
基于五年跟踪数据,建议在拔节期雨后三天内完成首防,此时病菌侵染活跃度最高。配备价值280元的便携式温湿度记录仪,当田间湿度持续>85%时立即启动应急防治程序。记住,精准把握施药窗口比加大剂量更重要!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农资网:https://www.bbwna.com/nongyaojs/72464.html"
上一篇 水稻喷三环唑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 艾司唑仑还是丁螺环酮好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