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的扬花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小麦发生植病害的高发期。扬花期过后,小麦开始进入灌浆期,此时仍需关注和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害问题。
特别是对于赤霉病来说,如果小麦生长期内出现高温和干旱的气候条件,则有可能导致赤霉病发生、病害加重。 即使小麦扬花期过去了,仍需继续加强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具体的防治方法包括:
1. 选用抗性强的小麦品种,并在生长期间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适宜的作物密度和通风条件。
2. 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的巡查,并在发现病害症状时及时采取化学或生物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3. 注意施肥和浇水的方式,避免过量施肥或浇水过多,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强或积水等情况,从而导致病害发生。
小麦的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需要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加强防治,并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甲基托布津和戊唑醇可以一起用吗?可以,戊唑醇它能预防赤霉病,防治小麦赤霉病,要掌握两点,一是时间上,二是药剂。在小麦抽穗后扬花5-10%进行喷药预防,这几年提倡见花就打的防治措施。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 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喷雾防治,间隔5-7天“齐穗期”再防治一次。
3、小麦扬花期下雨了怎么补救?关注
防治策略
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发麦区,必须坚持“主动出击”不动摇,全面落实预防控制措施;黄淮中北部、华北南部麦区,要坚持“预防为主”不放松,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立即组织施药,严防病害发生流行。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防治方法
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要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用药。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 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喷第二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4、玉米黄叶病打唑酗氟环唑行吗?可以
玉米黄叶病在发病初期,可采用丙环唑、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三唑酮、吡唑醚菌酯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防治。玉米锈病又称黄疸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一大重要病害,具有爆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再侵染能力强、危害影响大等特点。玉米锈病又分为普通锈病与南方锈病,在我地以南方锈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