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霜霉病爆发时,叶片背面的白色霉层会让种植户心急如焚。防治葡萄的杀菌剂以及农药的选择直接影响果实品质与产量,错误用药可能导致抗药性加剧甚至药害发生。本文将系统梳理不同生长阶段的用药策略,帮助种植者建立精准防控体系。
三大高发病害识别特征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葡萄栽培中的主要威胁。霜霉病初期在叶背产生白色霜状物,湿度85%以上时迅速蔓延;白粉病表现为叶片正面的粉状病斑,严重时导致幼果开裂;灰霉病则使转色期果实产生灰色霉层,造成穗腐。
2025年河北昌黎葡萄园的监测数据显示,花期灰霉病发病率较往年提升40%,这与春季异常降雨密切相关。建议在花前、谢花后、封穗前进行三次重点巡查,特别是地势低洼地块。

四类核心药剂性能对比
药剂类型 | 代表品种 | 防治对象 | 使用浓度 | 安全间隔期 |
---|---|---|---|---|
甲氧基丙烯酸酯 | 嘧菌酯 | 霜霉病/白粉病 | 1500倍液 | 7天 |
三唑类 | 苯醚甲环唑 | 白粉病/黑痘病 | 3000倍液 | 10天 |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 啶酰菌胺 | 灰霉病/穗轴褐枯 | 2000倍液 | 5天 |
铜制剂 | 波尔多液 | 霜霉病/溃疡病 | 1:0.5:200 | 15天 |
需特别注意:嘧菌酯在低于15℃时药效下降30%,而苯醚甲环唑在高温环境下可能抑制新梢生长。波尔多液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且采收前1个月需停用。
关键物候期用药方案
萌芽期使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可杀灭越冬病原菌;展叶期选用代森锰锌预防霜霉病;花期前后改用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组合,兼顾灰霉病防控;转色期重点防治炭疽病,建议使用咪鲜胺乳油。
云南宾川葡萄基地的实践表明,谢花后7天内使用氟硅唑+多抗霉素组合,可将白粉病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但需注意氟硅唑使用浓度不得超过4000倍,否则会抑制果粒膨大。

抗性管理三大原则
- 轮换用药:每个生长季更换2-3种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 合理混配:将保护性与治疗性药剂科学复配
- 精准施药:根据天气调整用药浓度,雨季增加10%-15%剂量
山东蓬莱产区监测发现,连续3年使用嘧菌酯的园区,霜霉病菌抗性指数上升至82.6%。建议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与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药剂交替使用,延缓抗性产生。
个人观点
基于多年田间观察,建议将生物制剂纳入防治体系。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间隔使用,既能减少农药残留,又可维持土壤菌群平衡。特别是在转色期,配合使用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导剂,可提升果实抗病力20%以上。这种"化学+生物"的协同防控模式,将成为葡萄绿色种植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