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地里是不是也这样?老张头蹲在田埂上,左手拿着给玉米准备的吡虫啉,右手攥着给高粱买的氯虫苯甲酰胺,嘴里直嘀咕:"这两样药能不能掺和着用?"这场景在咱北方农田里可太常见了。今儿咱们就仔细说这事!

虫害档案大公开
咱先把话说透喽,高粱和玉米招的虫子有三分之二都不是一伙儿的!好比说玉米最怕的草地贪夜蛾,在高粱地里压根不稀罕待着。反过来,高粱蓟马看见玉米叶就跟见了仇人似的扭头就跑。
这俩庄稼的"常客"清单您可得记准了:
• 玉米VIP害虫:玉米螟、粘虫、蚜虫、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
• 高粱头号天敌:高粱蚜、桃蛀螟、粟穗螟、条螟、高粱瘿蚊

这里划重点:就玉米螟和蚜虫这俩货色,会在两种庄稼上来回串门子。其他害虫?那都是各吃各的饭!
农药可不能随便换着使
去年河北邯郸老李家就闹过笑话,把给玉米准备的甲维盐喷在高粱上,结果虫没死干净,倒把高粱叶烧出了麻子脸。这里头的门道可深了:
有效成分差异表

农药类型 | 玉米常用款 | 高粱专用款 |
---|---|---|
杀蚜虫 | 吡虫啉、噻虫嗪 | 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 |
防螟虫 | 氯虫苯甲酰胺 | 茚虫威、虫螨腈 |
抗性害虫 | 乙基多杀菌素 | 溴氰虫酰胺 |
举个栗子:同样是治螟虫,玉米用氯虫苯甲酰胺效果好,可这药在高粱上就容易产生药害。反过来,高粱专用的茚虫威用在玉米上,价格贵三成不说,效果还打折扣。
省钱又省心的防治三步走
第一招:认准虫眼再下手
您得学会看叶子上的咬痕——玉米螟的虫洞边缘整齐得像刀切,高粱条螟留下的可是锯齿状豁口。带个放大镜下地,比胡乱打药强百倍。
第二招:混配要看酸碱度
碱性农药和酸性农药可不敢瞎掺和!比如玉米常用的噻虫胺(pH8.2)要是遇上高粱地里的虫螨腈(pH5.5),立马结块沉淀,喷头堵了不说,药效全报废。

第三招:天气说了算
大中午34℃高温打药?那简直是给虫子洗桑拿!最适合的时机是早上露水刚退那会儿,或者傍晚五点后。记住咯,风速超过3级就得收工,不然药都飘邻家地里去了。
老把式们常踩的坑
隔壁村王技术员去年指导的失败案例可太典型了:
• 把玉米剩下的溴氰菊酯喷在高粱上,结果把益虫瓢虫全灭了
• 图便宜用通用型喷雾器,导致高粱叶面灼伤率高达40%
• 连续三年用同种农药,现在地里的蚜虫都能在药水里游泳了
这里说句:您要是拿不准该用啥药,宁可先拿两垄地做试验。好比说山东老农发明的"三行试用法",左边三行试新药,中间三行用老方子,右边三行啥都不喷,三天后立马见分晓。

要俺说啊,庄稼就像自家娃,生病了得对症下药。您可不能图省事把玉米药往高粱上怼,就跟不会拿感冒药治肚子疼是一个理儿。现在有些年轻人动不动就搞"万能杀虫套餐",这不是胡闹嘛!咱老祖宗传下来的"看虫下药"四个字,可比啥高科技都靠谱。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