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产野果 一种植物野果叫纽扣果?

1、一种植物野果叫纽扣果?是拐枣吗?别名:万寿果、俅江枳椇、鸡爪连、金钩梨、拐枣儿、臭杞子、鸡爪子、龙爪等,鼠李科 、枳椇属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嫩枝、幼叶背...

1、一种植物野果叫纽扣果?
是拐枣吗?别名:万寿果、俅江枳椇、鸡爪连、金钩梨、拐枣儿、臭杞子、鸡爪子、龙爪等,鼠李科 、枳椇属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嫩枝、幼叶背面、叶柄和花序轴初有短柔毛,后脱落。

叶片椭圆状卵形、宽卵形或心状卵形。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苹果酸钾,经霜后甜,可生食或酿酒,俗称“拐角”;木材硬度适中,纹理美,供建筑及制家具和美术工艺品等的用材。分布陕西、江西、安徽、浙江、广东、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果实形态似万字符“卍”,故称其树为万寿果树。又因其长的像古时的纽扣,故得名纽扣果。果实熟透可生吃,果肉多浆,无果核,种子裸露在果肉之外,味浆甜略有甘涩,亦可做汤,汤味独特醇香。产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北部也有分布。拐枣分布很广。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生长。

2、滇橄榄亩产量?

亩产1250公斤。

云南石屏宝秀镇红土地村,从2025年开始栽种滇橄榄,今年已发展到40亩,目前大部分橄榄树已经进入挂果期,产量能到50吨左右,亩产1250公斤。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以上。

滇橄榄,在当地是一种常见野果,也是药食两用的食物,具有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的功效。红土地村海拔1600余米,土质、地形等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滇橄榄种植。

3、云南貂品种?

有七种。美洲貂、黄喉貂、石貂、格氏貂、松貂、渔貂、紫貂。

1、美洲貂

体长20-45厘米,尾长15-17厘米。重量280-1300克。毛被较长并具光泽,底绒柔软致密,夏毛比冬毛短粗。栖息于针叶林。多独居。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主要为啮齿类,也吃腐肉、昆虫和野果。均为珍贵毛皮兽,遭捕杀,数量减少,分布于北美洲加拿大东部及美国东北与西北部地区。

2、黄喉貂

体长56-65厘米,尾长38-43厘米,体重约2-3千克。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细长,大小如小狐狸。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区,巢穴多建筑于树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动,但白天也经常出现。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穴居在树洞及岩洞中,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及俄罗斯外东北地区。

3、石貂

是食肉目、鼬科、貂属的一种中小型哺乳动物,在它的近亲中个体相对较小,通常体长在50厘米以下,棕褐色毛带有白色的大喉斑,尾长约等于头体长之半,寿命最高可达18年 。石貂主要栖息在亚欧大陆,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因其毛皮价值珍贵,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长期遭受猎捕,数量持续下降,已经很难在野外见到。石貂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入渐危。

4、格氏貂

是唯一生活在南印度的貂。分布在尼尔吉里丘陵、果达古南部及喀拉拉邦北部。格氏貂与黄喉貂相似,但体型较大,其前额亦明显凹陷。它们背部深色,喉咙呈黄色至橙色。它们体长55~65厘米,尾巴长40~45厘米,重2.1公斤。它们是日间活动的,栖于树上,有时也会落到地下。有指它们吃鸟类、细小的哺乳动物及昆虫。

5、松貂

平均体长53厘米,尾巴长25厘米。雄貂较雌貂稍大。体型大小的变化随分布地区而异。喉咙上有奶白色至黄色的围兜。胸部至下腹浅灰色,爪子昏暗。尾巴长而浓密蓬松。栖息在多草木的地区,会在树穴或灌木林中筑巢。它们主要在夜间或黄昏活动。杂食性,以哺乳动物、鸟类、昆虫为主食,也会吃草莓、鸟蛋、坚果及蜂蜜。野生松貂寿命8-10岁。松貂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和北部,苏格兰南部有小部分种群生存,威尔士有零星发现记录。

6、渔貂

体型似鼬,成年渔貂通常体长75-120厘米,体重2000-5000克。雄性比雌性体大而重。

吻部7、紫貂

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4、云南野象来历?

15只云南野象群已经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昆明,动物专家们此前通过投喂香蕉、玉米等食物引导它们远离人群,各地工作人员在车辆密集路段也设置了路障。但是这些办法似乎都不太奏效,野象群并没有知难而退,人们目前也拿不出妥善的方案“遣返”这批云南野象。

云南野象从何而来

这群云南野象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内,实际上它们从去年三月份开始就一路向北。本来它们是一支16只的大象队伍,一路上走走停停,去年底一只母象在普洱生下了一头小象,今年4月份又有两头公象原路返回,所以我们最近看到的云南野象群是一支15只的队伍。

云南野象群

它们从西双版纳到昆明,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走了一年多的时间,可以说走得很慢。与其说是在赶路,倒不如说是在“逛吃”。它们一路逛一路吃,沿途风景美如画,各种美食野果也很丰盛,其实人家悠哉得很。

据了解,一只成年大象每天要吃30到60公斤的食物,所以它一天中有16个小时都在进食。但是大象的消化系统不行,大概只有40%的食物能够被吸收。

这群云南野象属于亚洲象,是亚洲大陆上现存最大的动物。亚洲象的祖先是始祖象,最早生活在北非地区。在大约7000年前,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包括秦岭淮河地区、中原地区和云南省。

此后,随着气候变冷,亚洲象就开始一路南迁,逐渐退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到18世纪以后,在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找不到亚洲象的踪迹。

清缅战争大象兵

亚洲象作为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曾经一度作为人类战争的王牌武器。在十八世纪的清缅战争中,最强盛的大清王朝遇上了最强盛的缅甸贡榜王朝,双方进行了一场长达7年的大规模战争。尽管大清王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战争过程却极为惨烈,双方都损失惨重。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贡榜王朝甚至动用了3000大象兵,重创了清朝军队。把大象作为坐骑,虽然战斗力爆表,威慑力很强,但是大象作为战争工具也有致命的弱点。 大象很笨重,不仅行动缓慢,而且远不如马匹灵活敏捷,拐弯抹角很麻烦。 一只大象需要多人驾驭,有站在大象背上作战的,还有专门负责控制大象行动方向的,而且大象很不好驾驭,有时候根本不听指挥,很令人头疼。

云南野象一路向北是怎么回事

这群野象一路向北,似乎没有停下来的迹象,那么它们要去往何方,走到哪里才会停下来呢?

亚洲象

实际上,这是亚洲象的一种北返现象,古已有之。根据历史记载,在我国境内,亚洲象至少出现过3次大规模北返现象,分别是公元前700年~前200年、公元580~908年、公元908~1050年。

在北返的过程中,亚洲象践踏庄稼从而引发人象矛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建隆三年,有象至黄陂县,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遣使捕之。”在印度,亚洲象破坏农田庄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甚至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

云南野象

至于亚洲象北返的原因,有人说是领头的大象迷路了,也有专家认为是地磁暴现象造成的,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不靠谱。这群云南野象之所以生活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内,就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侵占了它们原本的栖息地。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小,被分割在几个块状的子保护区内,栖息环境和觅食环境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所以才不得不经常穿过居民区到农田中寻找食物,进而引发人象矛盾。这一次的云南野象群北返,或许就与此有关。

不过,这群云南野象一路向北肯定是暂时的,也会有终点。相信不久之后,它们就会主动或者被动地返回到西双版纳保护区内。

5、四川野生果子有哪些?

学名火棘,别名火把果、救军粮,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分布于黄河以南的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全属10种,中国产7种。形态特征:侧枝短刺状,叶倒卵形,长1.6~6厘米,复伞房花序,有花10~22朵,花直径1厘米,白色,花期3~4月;果近球形,直径8~10毫米,成穗状,每穗有果10~20余个,桔红色至深红色。我小时也吃过,很喜欢这个植物。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农资网:https://www.bbwna.com/guoshubch/134391.html"
上一篇 防裂的好产品果树有哪些 复硝酚钠在果实膨大期怎样使用?
下一篇 怎样让香蕉快速变熟 怎样可以让香蕉熟的快些?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