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药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除草剂药害赔偿的核心法律依据是《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及《农药管理条例》。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因过错侵害他人权益需承担赔偿责任;《农药管理条例》第25条明确农药使用需规范操作。赔偿原则遵循三大准则:

- 过错责任原则:需证明经营者或使用者存在过错,如销售假劣农药、指导失误等;
- 因果关系推定:若农药未取得登记证或标签违规,可直接推定责任;
- 损失可量化:需通过农业部门鉴定作物受损程度及经济损失。
典型案例中,某农资店因错误推荐非水稻田除草剂,导致农户损失60亩水稻,法院判定经营者承担30%责任。
不同场景下的赔偿流程怎么走?
场景一:误喷邻居作物
当除草剂飘移导致相邻地块受损时:
- 第一步:24小时内联系村委会或农业执法大队现场勘查;
- 第二步:委托司法鉴定机构检测农药成分及飘移路径;
- 第三步: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25条,若施药方未做好防护措施,需全额赔偿损失。
场景二:买到假劣农药
发现除草剂无效或引发药害时:

- 证据固定:保留农药包装、购买凭证及施药记录;
- 行政介入:向农业局举报并要求抽检农药质量;
- 赔偿计算:可索赔直接损失(如绝产损失)及间接损失(如补种成本)。
场景三:操作不当自损
农户自身施药过量导致作物受损:
- 责任划分:若经营者未尽告知义务,可主张部分赔偿;
- 止损义务: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扩大损失自行承担。
调解与诉讼的关键要点有哪些?
调解四步法
- 启动调解:向县级农业局提交书面申请,附药害照片、农药检测报告;
- 损失鉴定:农业部门7个工作日内出具《药害纠纷鉴定意见书》;
- 协商方案:参考往年同期产量,按市场价折算损失金额;
- 签订协议:明确赔偿金额、支付期限及违约责任,经司法确认后具强制力。
诉讼三大焦点

- 过错举证:经营者需自证已履行告知义务,如提供销售时的书面风险提示;
- 损失认定:采用农业专家评估+第三方物价鉴定的"双轨制"确认损失;
- 责任比例:法院通常按"三七开"划分责任(经营者30%、使用者70%)。
2025年湖北某案例中,农户因使用未登记农药损失28万元,法院判决生产者承担70%赔偿责任。
除草剂药害赔偿的本质是技术问题与法律问题的交织。从皖北农田到江南果园,每起纠纷都在验证一个铁律:谁掌控证据链,谁就掌握主动权。当你在田间发现作物异常时,务必在72小时内完成四件事——拍照定位、封存药剂、联系鉴定、书面告知责任方。记住:调解是止损的最短路径,而诉讼是维权的最后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