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达,即农达草甘膦(Glyphosate),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它是一种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20世纪70年代初由孟山都公司开发,通常使用时一般将其制成异丙胺盐或钠盐。其异丙胺盐是著名除草剂商标“Roundup”的活性成分。
草甘膦属低毒除草剂,原粉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300毫克/公斤,兔急性经皮LD50>5000毫克/公斤。对兔眼睛和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对豚鼠皮肤无过敏和刺激作用。草甘膦在动物体内不蓄积。在试验条件下对动物未见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对鱼和水生生物毒性较低;对蜜蜂和鸟类无毒害;对天敌及有益生物较安全。纯品为白色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25摄氏度时)。对人畜毒性低。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4320毫克/公斤,家兔经皮LD50>7940毫克/公斤。对鱼低毒。
2、水稻杀虫剂哪个好?1、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也是一种鱼尼丁受体杀虫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能通过木质部向顶端传导,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等害虫,可在幼虫期,每亩每次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20毫升,兑水喷雾。
2、杀虫双 ? ?
杀虫双是一种有机氮类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具有很强的内吸作用,能被作物的叶、根等吸收和传导。施药后24小时,药剂即可分布到全株,因而对螟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水稻二化螟、甘蔗二点螟、玉米螟等螟虫,在害虫低龄期用药,每亩每次用26%甲维·杀虫双微乳剂100~15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在1小时左右杀死害虫。
3、苦皮藤素 ?
苦皮藤的根皮和茎皮均含有多种强力杀虫成分,目前已从根皮或种子中分离鉴定出数十个新化合物 。这些苦皮藤重的杀虫活性成分均简称为苦皮藤素。
苦皮藤的杀虫活性成分具有麻醉、拒食和胃毒、触杀作用,并且不产生抗药性、不杀伤天敌、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
据最新研究表明,苦皮藤素对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特效,对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三化螟高效!持效期30天,因为是植物源农药所以不会产生抗性。
4、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包括许多变种的产晶体芽孢杆菌,该菌能够产生毒素,杀死害虫,具有杀虫谱广,无抗药性等特点。防治玉米螟、甘蔗二点螟、水稻二化螟、豆荚螟等螟虫,在低龄幼虫期,可用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粉剂20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3、农大农药上午喷好还是下午喷好?夏季喷农药,无论是对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经济作物,还是果树等,都应在上午8至10点、下午5点前后为最佳时间。这是何种道理呢?
这是因为:上午9点左右,一般露水已干,温度还不太高,正是日出性害虫取食、活动、交配最旺盛时间,故此时用药,不会因为药剂被露水冲洗或稀释而降低其药效,也不会因气温高而导致药剂分解而影响药效。相反,这时用药反而会增加害虫取食及触药机会,有效地提高农药的杀伤力。下午5点钟左右,太阳已偏西,正是"日药西山傍晚天"时,此时光线渐弱,夜出性害虫开始活跃(取食、交配等活动),故此时喷药,同样有较高的杀灭效果。
4、二周半农药使用方法?1、喷粉法
喷粉是利用机械所产生的风力将低浓度或用于细土稀释好的农药粉剂吹送到作物和防治对象表面上,它是农药使用中比较简单的方法。
但要求喷撒均匀、周到,使农作物和病虫草的体表上覆盖一层极薄的粉药。用手指轻摸叶片能看到有点药粉沾在手指上为宜。
但有一定的缺点:
①药粉易被风吹失和易被雨水冲刷, 药粉附着在作物表体的量减少,缩短药剂的残效期,降低了防治效果。
②单位耗药量要多些,在经济上不如喷雾来得节省。
③污染环境和施药人员的本身。
2、喷雾法
雾滴覆盖密度愈大且由于乳油、乳粉、胶悬剂和可湿性剂等的展着性、粘着性比粉剂好,不易被雨水淋失,残效期长,与病虫接触的药量的机会增多其防效也会愈好。
3、毒饵法
毒饵主要是用于防治为害农作物的幼苗并在地面活动的地下害虫。如小地老虎以及家鼠、家蝇等卫生害虫。
它是利用害虫、鼠类喜食的饵料和农药拌合而成,诱其取食,以达到毒杀目的。
作毒饵的饵料,麦麸、米糠、玉米屑、豆饼、木屑、青草和树叶等都可以,不管用哪一种作饵料,都要磨细切碎,最好把这些饵料炒至能发出焦香昧,然后再拌和农药制成毒饵(鼠类和家蝇的饵料中最好还要加些香油或糖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诱杀害虫和鼠类、家蝇等。
此外毒谷主要也是用来防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由于配制毒谷需要粮食等,现在已不大采用,其实毒谷也是毒饵的一种。
近来有些新农药,可直接作拌种或在土壤中撒施毒土,都能有效地防治一些地下害虫。
4、种子处理法
种子处理有拌种、侵债、浸种和闷种四种方法。
①拌种法。多半是用粉剂和颗粒剂处理。拌种是用一种定量的药剂和定量的种子,同时装在拌种器内,搅动拌和,使每粒种子都能均匀地沾着一层药粉,
在播种后药剂就能逐渐发挥防御病菌或害虫为害的效力,这种处理方法,对防治由种手表面带菌或预防地下害虫苗期害虫的效果很好,且用药量少。
②浸种法。把种子或种苗浸在一定浓度的药液里,经过一定的时间使种子或幼苗吸收了药剂,以防治被处理种子内外和种苗上的带菌或苗期虫害,
③浸渍法。把需要药剂处理的种子摊在地上,厚度大约16.6厘米(5寸),然后把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喷洒在种子上,并不断翻动,使种子全部润湿,盖上席子堆闷一天,使药液被种子吸收后,再行播种。这种方法虽很简单,同样可达到浸种的要求。
④闷种法。
5、土壤处理法
用药剂撒在土面或绿肥作物上,随后翻耕入土,或用药剂在植株根部开沟撒施或灌浇,以杀死或抑制土壤中的病虫害。
6、熏蒸法
利用药剂产生有毒的气体,在密闭的条件下,用来消灭仓贮粮棉中的麦蛾、豆象、谷盗、红铃虫等。
例如,用溴甲烷熏蒸粮食、棉子、蚕豆等,冬季每1000立方米实仓用药量为30千克,熏蒸3天时间。
夏季熏蒸用药量可少些,时间也可以短些。此外在大田也可以采用熏蒸法,如用敌敌畏制成毒杀棒施放在棉株枝杈上,可以熏杀棉铃期的一些害虫。
7、熏烟法
利用烟剂农药产生的烟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施药方法。此法适用于防治虫害和病害,鼠害防治有时也可采此法,但不能用于杂草防治。
熏烟法主要应用在封闭的小环境中,如仓库、房舍、温室、塑料大棚以及大片森林和果园。
8、烟雾法
把农药的油溶液分散成为烟雾状态的施药方法。烟雾法必须利用专用的机具才能把油状农药分散成烟雾状态。
烟雾一般是指直径为0.1~10 微米的微粒在空气中的分散体系。微粒是固体称为烟,是液体称为雾。烟是液体微滴中的溶剂蒸发后留下的固体药粒。
由于烟雾的粒子很小,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较长,沉积分布均匀,防效高于一般的喷雾法和喷粉法。
9、施拉法
抛撒颗粒状农药的施药方法。粒剂的颗粒粗大,撒施时受气流的影响很小,容易落地而且基本上不发生漂移现象,特别适用于地面、水田和土壤施药。
撤施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徒手抛撒(低毒药剂)、人力操作的撒粒器抛撒、机动撒拉机抛撒、土壤施粒机施药等。
10、飞机施药法
用飞机将农药液剂、粉剂、颗粒剂、毒饵等均匀地撤施在目标区域内的施药方法、也称航空施药法。
它是功效最高的施药方法,适用于连片种植的作物、果园、森林、草原、孳生蝗虫的荒滩和沙滩等地块施药。
适用于飞机喷撒的农药剂型有粉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粒剂、悬浮剂、干悬浮剂、乳油、水剂、油剂、颗粒剂等。飞机施药作业时间,一般为日出后半小时和日落前半小时,如条件具备,也可夜晚作业。
作业时风速:喷粉不大于3米/秒,喷雾或喷微粒剂不大于4米/秒,撒颗粒剂不大于6米/秒。飞行高度和有效喷帽因机型而异。
11、擦抹施药方法
这是近几年来在农药使用方面出现新的使用技术,在除草剂方面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其具体施药方法,是由一组短的,裸露尼龙绳组成,绳的末端与除草剂药液相连,由于毛细管和重力的流动,药液流入药绳,当施药机械穿过杂草蔓延的田间时,吸收在药绳上的除草剂就能擦抹生长较高杂草顶部,却不能擦到生长较矮的作物上。
擦抹施药法所用的除草剂的药量,大大低于普通的喷雾剂。因为药剂几乎全部施在杂草上,巳这种施药方法作物不受药害,雾滴也不飘移,防治费用也省。
12、覆膜施药方法
这种施药方法主要用在果树上。当苹果无袋栽培时,其锈果数量就会成倍增加。
现国内外正试用在苹果座果时,施一层覆膜药剂,使果面上覆盖一层薄膜,以防止发生病虫害。现在国外已有覆膜剂商品出售。
13、种子包衣技术
它是在种子上包上一层由杀虫剂或杀菌剂等外衣,以保护种子和其后的生长发育不受病虫的侵害。
目前我国中国农业大学和江苏吴县农药厂已试制成多菌灵多种种子包衣剂。
14、挂网施药方法
也是用在果树上,它是用纤维的线绳编织成网状物,浸渍在所欲使用的高浓度的药剂中,然后张挂所欲防治的果树上,以防治果树上的害虫。这种施药方法可以达到延长药效期,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用药量。
15、水面漂浮施药法
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农药使用技术。它是以膨胀珍珠岩为载体,加工成水面漂浮剂,其颗粒大小约在60~100 筛目。
当前主要有甲基对硫磷水面漂浮剂、甲胺磷水面漂浮剂等,这种施药方法对防治水稻螟虫的为害部分有较强的针对性,药效显著,且药效期较长。
16、控制释放施药技术
它是使用中减少药剂用量、减少污染、降低农作物的残留和延长药效很重要的施药技术。
有人估计到了2000年后控制释放施药方法有可能成为主要的方法。
农药使用方法的发展,是农药剂型发展的反映。也就是说,一种新的使用方法的出现,一定要以新的农药剂型为后盾。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5、有适合黄淮地区种的旱稻吗?旱稻502
分类名称:水稻
品种名称:旱稻502
国家级审定编号:国审稻2025026
品种来源:秋光×红壳老鼠牙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特征特性
属偏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黄淮地区作油菜茬或麦茬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24天,比对照郑州早粳迟熟14天。株高95.2厘米,茎杆粗壮,耐肥抗倒,生长稳健,耐旱性较强,叶片稍披、较宽厚,大穗,宽长粒,不易落粒。平均每穗总粒数91.0粒,结实率72.5%,千粒重28.4克。抗性:叶瘟1级,穗颈瘟7级,穗颈瘟发病率31.6%,胡麻叶斑病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3%,垩白率42%,垩白度4.7%,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抗旱性好,产量较高,稳产性较好,米质较优。
(1)适时播种。在黄淮地区作油菜茬或麦茬种植,应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旱直播,播种量6~8公斤/亩,播深2~4厘米,行距28~30厘米。(2)防治草害。播种前种子进行种衣剂拌种,播种后出苗前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或丁恶混剂20%乳油200~250毫升/亩,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3)施肥。底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或施磷酸二铵10~15公斤加尿素4~5公斤,同时加施硫酸锌1.5~2公斤;分蘖至拔节期追施尿素7.5~10公斤/亩,孕穗期3~5公斤/亩;(4)适时灌水。在播种期、苗期、拔节期、孕穗至齐穗期、灌浆期遭遇严重干旱,应及时灌溉,确保丰产;(5)病虫防治。拔节前后和始穗前后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及纹枯病,始穗期防治稻曲病。
产量表现
2000年参加国家黄淮中晚熟期组旱稻区试,平均亩产302.0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21.0%,居参试品种第二位;2025年续试平均亩产279.9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11.7%,居参试品种第四位;202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9.8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7.3%,居参试品种第二位。
适应区域
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皖南地区)、山东省的黄淮流域和陕西省的汉中地区夏播种植。
旱稻65
分类名称:水稻
品种名称:旱稻65
国家级审定编号:国审稻2025084
品种来源:秋光/三磅七十箩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东北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38.9天,比对照秦爱长2.9天。株高96.5厘米,叶片微外卷,叶色深绿,剑叶较长而挺,穗长17.8厘米。亩有效穗23.3万穗,每穗粒数68.9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5.6克。抗性:叶瘟5级,穗颈瘟5级。抗旱性1.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19.1%,垩白米率28%,垩白度2.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15.0%。
产量表现
2000年参加国家北方旱稻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49.3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4.51%(不显著);2025年续试,平均亩产265.9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3.0%(不显著)。202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28.1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1.1%。
栽培要点
1、适时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每亩播种7~9公斤。行距25~30厘米,播种深度2~4厘米;2、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250~350毫升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出苗后辅以人工拔草;3、施肥:底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同时加施硫酸锌1.5~2公斤,注意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分蘖至拔节期追施尿素6~8公斤,孕穗至始穗期追施尿素3~5公斤;4、及时灌水:遭遇干旱,特别是在出苗、孕穗至灌浆期要及时灌溉;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适应区域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抗旱性强。适宜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南部、吉林省、辽宁中北部以及宁夏自治区中部旱作种植。
旱稻297
分类名称:水稻
品种名称:旱稻297
国家级审定编号:国审稻2025028
品种来源:牡交78-595×Khaomon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特征特性
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生育期136天左右,比对照旱72迟熟4~5天。株高100~120厘米,茎秆粗壮,叶片较宽长,齐穗期下层叶片披软,上层叶挺举,叶片微内卷,叶色青绿。灌浆期长,谷粒较宽大,成熟期壳色深黄,易落粒。糙米亮泽,米粒紧实。亩有效穗19.5万,穗长20.1厘米,平均每穗总粒数101.3粒,结实率81.2%,千粒重30.2克。中后期易发生稻飞虱危害,在土壤肥力不足和养分失衡时部分茎秆的中上部叶鞘易发生紫褐色病变,影响后期灌浆。抗性:叶瘟1级(变幅0~5),穗颈瘟3级(变幅0~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0%,垩白率17.0%,垩白度1.7%,胶稠度9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4%。丰产性好,米质优良,抗稻瘟病,抗旱性较强。
(1)适期播种。在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地区北部作一季旱稻种植一般4月下旬~5月上、中旬旱直播,播种量每亩7~9公斤,行距27~30厘米,播深2~4厘米;(2)防治草害。播种前种子进行种衣剂拌种,播种后出苗前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或丁恶混剂20%乳油200~250毫升/亩,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3)施肥。底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或施磷酸二铵10~15公斤加尿素4~5公斤,同时加施硫酸锌1.5~2公斤;分蘖至拔节期追施尿素7.5~10公斤/亩,孕穗期3~5公斤/亩;(4)适时灌水。在播种期、苗期、拔节期、孕穗至齐穗期、灌浆期遭遇严重干旱,应及时灌溉,确保丰产;(5)病虫防治。前期注意防治稻象鼻虫,中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稻蝗及纹枯病。
产量表现
2000年参加国家北方一季旱稻品种中晚熟组区试,平均亩产360.44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27.52%,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第一位;2025年续试平均亩产332.38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9.2%,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第一位;202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4.3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32%,居3个参试品种第一位。
适应区域
适宜在辽宁省中南部、河北省中北部、北京、天津市一季稻区旱作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