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部有白毛是专性寄生菌,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扩大再侵染。
小麦跟有白毛粉病在小麦秋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5~6月份为暴发流行期。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不高于25cc,其分生孢子均可萌发。适宜温度10~l8cc。在18。C左右,相对湿度在80%~97%之间时易发生。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萌发率也越高,病害发生就越严重。一般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是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生境条件。
2、烟农999每亩用种子多少斤?15斤
烟农999是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用品种“烟航选2号、临9511F1和烟BLU14-15”选育的半冬性小麦,由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出品种申请,2025年3月24日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25012。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7天,比对照品种周麦18晚熟1天。幼苗匍匐,苗势较壮,叶片窄卷,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较慢,抽穗迟,耐倒春寒能力较好。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耐高温能力一般,熟相较好。株高88厘米,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一般。株型较紧凑,茎秆蜡质层厚。旗叶宽长,略披,穗层厚。穗长方形,穗细长,小穗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3.8粒,千粒重44.2克。
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12克/升,蛋白质含量14.88%,湿面筋含量31.15%,沉降值37.3毫升,吸水率56.4%,稳定时间8.1分钟,最大拉伸阻力442E.U.,延伸性152毫米,拉伸面积91平方厘米。
3、小麦怕什么药?小麦怕杀虫剂有吡虫啉,高效氯氰聚酯,辛硫磷等,杀菌剂有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等,施药技术,包括拌种,喷洒,后期一喷三防等。
常用农药吡虫啉,噻虫嗪,高氯等,杀菌剂有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甲托等,主要技术有拌种,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
药物较多,有菊酯类、有机磷类、生物制剂,防治技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4、白锈病应该用什么农药?白锈病,真菌性病害,可以用烯酰吗啉,霜脲锰锌,氟硅唑,氰霜唑,霜霉威盐酸盐等加磷酸二氢钾加芸苔素防治。
?建议烯酰吗啉,或者霜脲锰锌,或者甲霜灵锰锌,或者霜霉威盐酸盐,或者乙磷铝锰锌等等交替使用(霜霉病农药同时可以防治白锈病),叶片光滑不沾药,最好混合有机硅助剂。
发病初期时,可以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2、预防时使用浓度为10%的盐水进行浸种,将种子中的空粒、瘪粒、病籽去除。3、种植抗锈、耐锈品种是防治小麦白锈病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一、小麦白锈病用什么农药
1、在发病初期时,可以给小麦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地大概喷洒50-60L药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一共喷洒1-2次即可。在病害比较严重的时期,可以喷洒75%百菌淸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每隔5-7天喷洒1次,一共喷洒2-3次即可。
2、预防小麦白锈病时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盐水进行浸种,将种子中的空粒、瘪粒、病籽去除,然后用种子总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可以将小麦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隔年轮作,施肥时,一定要避免偏施氮肥,雨后也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采收小麦后,可以深耕深翻土地,及时清除掉田中的病残体。
3、一般种植抗锈、耐锈品种是防治小麦白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小麦生长时一定要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适时播种。同时也要合理施肥灌水,搞好配方施肥,促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重病麦田可以增加灌水次数,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发掉的大量水分。同时也要注意中耕除草,铲除田间自生麦苗,大量减少越夏菌源。
二、小麦白锈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小麦白锈病是由白锈菌引起的,白锈菌在0-25°C均可萌发,其孢子囊萌发最低和最适温度为10°C,最高温度为25°C。白锈病除了会侵染小麦之外,还会侵染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危害作物的叶片,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C。
2、在发病初期时,染病叶片背面会长出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表面有光泽,当疱斑成熟后表皮就会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在染病叶片正面会呈现出黄绿色边缘不明晰的不规则斑,有时交链孢菌会在病斑上腐生,导致病斑变成黑色。种株的花梗和花器会受害,变得畸形弯曲肥大,其肉质茎也会出现乳白色疱状斑。
3、防治时一定要合理使用药剂防治,包括药剂拌种和药剂喷雾。同时也要进行田间发病植株的调查,当条斑病发生的普遍率达20%左右,叶锈病在抽穗后,发生的普遍率达5%-10%,秆锈病在小麦扬花期,发生的普遍率为1%-5%时,就一定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5、留兰香生虫怎么办?一、常见症状
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或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3-4d后,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以看到不明显的轮纹,上面布满了蚕丝状灰白色霉层(菌丝),病叶变成了黑褐色腐烂;湿度小时在病斑上留兰香未见到轮纹,上面布有白色霉点(菌丝),病叶发黄萎蔫萎缩。
7-10d后,环境不适则茎秆表皮破裂萎缩,上部叶凋萎发黄,中、下部叶黑褐色萎谢;环境适宜则病叶腐烂发黑脱落成光杆,茎杆发黑枯死。
二、发病规律
留兰香菌核病在苏北新曹农场垦区常年发生两个高峰时期。一般头茬留兰香在6、7月份,二茬在9-10月份。头茬病较轻,后茬发病重,封行时开始发病,至收获期均可发生。
1、阴雨潮湿发病重:
阴雨潮湿,促进出口病原菌的增殖和传播。连绵阴雨、降雨量多、雾大露重,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再侵染。据调查,1991年5月下旬,雨日5d,比历年多2.5d,雨量38.5mm,比历年高12.7mm,发病盛期提前而且非常严重,发病率达78.3%,死亡率达 32.6%,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地势低、沟系差、渍害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染。据调查,排水困难的田块比排水畅通的田块发病率高2.2倍。留兰香
2、植株郁闭发病重:
植株郁闭,促使植株抗病力下降。密度大、杂草多、生长旺盛,枝叶繁茂,不利于植株健康生长而有利于病菌侵染为害。据调查,密度在0.8万?1.2万株/667m2,发病率为17.5%;1.5万?2.0万株/667m2,发病率为45.6%;当杂草在46-63株/0.11m2时,发病率为51.9%,7-18株/0.11m2时,发病率为22.4%。
3、连作重茬发病重:
连作重茬,菌源多,菌量大,基数高而发病重。据调查,1a新作茬发病率14.8%,2a连作茬发病率27.5%,3a以上老作茬发病率50.1%。
四、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降湿灭渍开墒挖沟,降低地下水位,墒墒通沟、沟沟通河,排水畅通,雨止田干,减轻湿度消灭渍害,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一个田块,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墒沟间距2.4m,腰沟间隔30m,田块沟间距离50m。头茬和二茬留兰香出苗后,均要及时进行清沟埋墒。
2)科学施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协调植株体内氮、磷、钾比例,增强抗病能力。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化学肥料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有机肥料为辅;有机肥料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氮、磷、钾比例为1:0.65:0.15。
3)轮作换茬实行连年换茬,最好水旱轮作,以减少菌源。在苏北东台地区大致有2种轮作方式:一是1a2熟制:第一年夏熟为麦子或油菜,秋熟为水稻、玉米、大豆;第二年夏熟是留兰香,秋熟是留兰香或赤豆、菊苣、蔬菜等。二是2a5熟制:第一年夏熟为大麦或蚕豆,早秋熟为玉米,晚秋熟为赤豆、菊苣、胡萝卜等;第二年夏熟是留兰香,秋熟是留兰香或菜豆、菊苣、蔬菜等。
4)合理密植留兰香分枝力强,分枝多、节位低。头茬适宜密度,约1万株/667m2,行距为0.4mm左右,株距为0.17m左右,二茬适宜密度为4.0-4.5万株/667m2,过密必须进行人工间苗或机械疏苗,以控制密度而增强通风透光。
5)清除杂草杂草治理有人工除草和化学防除。化学防除技术一是苗前封闭处理(留兰香未出苗和杂草未出土之前)每667m2施用25%敌草隆WP(可湿性粉剂,下同)200g,或25%绿麦隆WP200g、80%伏草隆100g、果尔24?(乳油,下同)66ml、25%敌草隆WP125g+25%绿麦隆WP150g、25%绿麦隆WP100g+克无踪20%AS(水剂,下同)100ml。
此方法一般头茬不需用,在二茬上施用,二茬留兰香施用是在头茬留兰香收割后3d之内。二是苗后茎叶处理(留兰香苗龄五叶期以上,杂草草龄六叶期以下之时)667m2施用精禾草克5?或高效盖草能10.8?60ml,或25%灭草松AS300ml或排草丹48%AS150ml、25%敌草隆WP200g、25%绿麦隆WP100g+48%排草丹AS100ml。此方法施用后对留兰香有轻微伤害,但6d后留兰香生长恢复正常。
2、化学防治
以药剂保护为主,辅以药剂治疗。在短时间降雨(如雷阵雨)后,及时施药预防1次;在梅雨(连阴雨)期间,每隔7d防治1次,连续2?3次;在发病高峰(或大发生)的初期治疗2-3次,每次施药间隔5d。药剂每667m2可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0ml、甲基托布津70%WP75g或75%百菌清WP150g,防效在70%以上。20%三唑酮EC50ml,防效65%



